首页  警钟长鸣

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四股气”

作者:纪检办公室  日期:2014/9/12 人气:1154
    编者按: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员队伍中的模范表率,是我们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的好坏在群众中有着无形的示范、带动、引导作用,也是群众的风向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成为一个让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领导者,必须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通过养静气坚定信仰、接地气融入群众、讲正气勇于担当、有骨气无私无畏,赢得群众信任,引导树立积极进步的社会风尚,传递强大正能量,从而带领人民群众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员领导干部有着影响政风、世风的风向标作用,有着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蝴蝶效应”。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气”,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质”,凸显出一种特殊的内在要求。笔者试图就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气”作些研究探讨。简言之,就是谈一谈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应具有哪“四股气”。
  一、养静气——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容淡定,心境内敛
  静气是什么?是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专注,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冷静从容,是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志境界。在各种思潮甚嚣尘上、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燥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这都是缺少静气的表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影响。养一份静气,就是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意识,自觉抵制客观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喧嚣的尘世中坚守住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道德操守,保持一颗平常的赤子之心,心就要切实“沉下去”,需要养一份“静气”。
  (一)没有静气就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仰。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何时,共产党员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然而,无论是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的和平建设时期,总有一些党员信仰动摇、操守缺失,背叛革命或者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份平心静气。静气就是一种对信仰的坚守。在艰苦或优越的环境中,有的党员心态浮躁,欲望上升,由于没有了一份不为所动的沉静,缺少了一种岿然不动的从容,经受不住各种斗争的艰难考验抑或是物质利益的诱惑,贪念欲望使自己利欲熏心,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甚至被舍弃,当初入党的誓言、党员的党性操守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从建国以来党员领导干部的贪腐大案要案中,往往也都是因为在各种诱惑下,心不再静如止水,客观环境的剧变在他们心中掀起了波澜,对他们而言,信仰太虚、理想太远,唯有利益、金钱、名利是“实”,进而丢掉“虚的”,抛弃“远的”、大捞“实的”,“有利就想,有钱就图”“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自由经济就是自由捞钱” “无官不贪、无官不腐” “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等错误思想逐步在脑海中占据,使一些领导干部业已变成彻头彻尾的“台上讲马列、台下烧香拜佛”“台上讲清廉、台下搞贪腐”的两面人,归根结底,思想的变化、信仰的动摇进而自身堕落这一过程,皆从心态不再平静开始。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党员领导干部要十分注重养静气——多一份心平气和,少一分浮躁繁杂,多一份淡泊宁静,少一分名利牵扰,做扎根土地的大树,而不做随波逐流的浮萍,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心中的追求,构建起自身的精神家园。这才是党员领导干部养静气、树信仰的根本所在。
  (二)没有静气就没有“清醒笃定、成竹在胸”的决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晚晴大儒翁同龢老先生说过:“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都是静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有的人在受到客观环境各种因素或自身主观情绪影响时,无法保持沉着冷静,甚至遇事慌乱,自乱阵脚,从而影响到正确的分析判断,使事业受到挫折。究其原因,仍是缺少一份平心静气。静气是一种决策的气度。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席带领党中央机关在陕北高原上与国民党军巧妙周旋,最危急的时刻党中央距离最近的国民党追兵不足3公里,遥遥相望甚至能看到敌人夜里宿营的篝火,但是毛泽东主席仍然镇定自若,运筹帷幄,沉着冷静的指挥着全国各战场的战斗,并一次次从敌人包围圈的夹缝中机智地跳出来,转危为安,最终赢得了胜利。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遇事不乱,临危不慌,是很难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因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学会通过养一份静气,使自己在决策时多一份清醒笃定,看问题想办法就能少一些盲目武断,多一些理智慎重。
  (三)没有静气就没有“遇挫不馁、宠辱不惊”的心志。在工作生活中,有的人在顺境的时候勇往直前,春风得意,在逆境的时候畏缩不前,垂头丧气,自身的心态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所左右,实际上,这也是缺乏静气的表现。静气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只有具备了这种从容的心态,就不会因为环境的好坏而喜忧,只有心静下去,才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冷静的看待荣辱,既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或逆境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荣誉加身或顺境而得意忘形、飘飘然。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被囚禁在罗本岛长达20年,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但他开辟了一块菜田,无论斗争多么困苦,他通过专心耕作那块菜地养静气,锤炼自己的心志,熬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曼德拉年轻时的好友、曾是非国大主席的Oliver Tambo,如此形容年轻时的曼德拉:“狂热、情绪化、敏感,总是一下就被别人的侮辱和施舍而刺痛,反击报复。”但他发现出狱后的曼德拉,已经把这些一一洗刷掉,看到的却是一名稳定、从容不迫、有节制的人,这些特质帮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曼德拉不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保持平心静气,既不被种种艰难所吓倒,也不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以此一份静气涵养培塑自己淡然不惊的心志,也许,曼德拉就不会在后来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尊重。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养静气,沉静心灵,稳定性情,培塑心志,保持一颗淡然谦和之心,不为进退滋扰,不为宠辱失态,真正静下心来真抓实干。
  二、接地气——党员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胸装群众
  “接地气”,是民间用语,意为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其相接便可促进万物茁壮成长。树木“接地气”,枝壮叶茂,参天挺拔;花草“接地气”,葱翠欲滴,争相吐艳;庄稼“接地气”,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对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就是“地气”,是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脱离群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接近群众,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而不是浮于表面,或眼睛只盯上面,不看下面;只琢磨上面怎么想,不考虑下面盼什么;只图上级满意,不问群众感受,被百姓戏称为“架天线”的现象。这种不“接地气”的行为既解决不了百姓实际问题,也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防止“架天线”,而要做好“接地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走进基层,体察民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接地气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服务群众、作出决策奠定基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空喊要深入群众中去,却不清楚深入其中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来到基层,走马观花式的看一看,美其名曰“下基层调研”,看来看去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更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讲排场重面子,精力都用在迎来送往的花架子上,这种种下基层接地气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不仅了解不到实际的民情民意,拉近党群关系,更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群众感情,长此以往,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荡然无存,更何谈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而了解不到实际情况,便无法掌握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做决策就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无法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进而影响到工作质量和效率,甚至出现“剃头桃子一头热”,做了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接地气,首先是要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听民声、知民意、察民情,使信息流、情感流互动起来,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才能有根有据,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二)关心基层,服务群众。我们党是人民群众最先进的代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我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经济建设还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无不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接地气”的动力从何而来?从服务群众中来,从为人民谋利益中来。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一颗关心基层,服务群众的拳拳之心,那么下基层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即使是下基层取得了第一手的实际情况、资料,那么这些情况、资料也只会束之高阁,无法起到影响进一步决策的基础作用,那么所谓的体察民情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基层,服务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标尺。
  (三)问计基层,丰富思路。接地气不仅要走近群众,还要问计群众。广大基层群众是智慧的宝库,是力量的源泉。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依托简陋的武器装备,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新战术,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和平时期,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极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人民群众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通过问计基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利用群众智慧,集思广益,是提高决策科学性、计划合理性和落实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党员领导干部在考虑决策、做出部署时,一般都要基于群众中的情况,解决群众中的问题。而从群众中产生的办法、措施,往往是最贴近基层实际情况,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因此,领导干部要做的就是通过“接地气”,发现这些群众智慧的成果,提炼完善这些好的经验措施,从而拓宽视野,丰富思路,多视角的完整思考问题,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如果掌握了一手资料后却高高在上,群众面前拍胸脯,办公室里面拍脑袋,而不懂得虚心向群众请教,作出的决策往往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南辕北辙,最终受影响的只会是党的威信、党的形象。
  三、讲正气——党员领导干部要扶正祛邪,光明磊落
  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正气歌》中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是天地之间唯一正大光明之气,能使人产生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使一切邪恶宵小退避三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因此,正人先正己,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领导者,本身就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是党员队伍的模范、表率,党员干部自身能否做得正、行的端,能否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将对整个社会风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要心存正义。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合格与否,心存正义是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常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自身的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反映着党的形象,因此共产党员的言行应当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给群众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员队伍中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更是旗帜中的旗帜,更加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试想,如果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最起码的正义感,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甚至指鹿为马,以黑为白,他即使不是一名走上歪门邪道的人,至少也是一个糊涂人。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无法对党员队伍起到良好的垂范作用,更何谈带领群众、影响群众呢?这样的领导者对我们国家民族是非常不利的,也必将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其实,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崇尚正义就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如在描写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传》中,就对“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气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是文学作品,但反映出的古人的价值观也可见一瞥。封建社会尚且如此,更何况作为社会主义阶段优秀代表的党员领导干部呢?
  (二)要心存公正。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必须坚持公道正派,把公正作为必备的基本道德,坚持原则,匡扶正气。荀子说:“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就是说,管理者如果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则被管理者就容易顺从。同样道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公正,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人民群众才能信服,才会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者干事创业。若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看问题想事情,不是出于一份公心,甚至一念怀私,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帮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而是如何让自己避责免责,当面临发展机遇时,想到的不是如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促发展,而是怎样使一己私利最大化,在解决矛盾纠纷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公平公正的去采取措施,而是凭一己好恶去主观臆断、揣测,这样的领导者势必是要脱离群众,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也完全背弃了我党的根本宗旨。而从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来看,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发展成果需要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使得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树立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主流价值取向。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滞,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气,心存公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三)要心存担当。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群众路线使党员和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要求党员要一切依靠群众,同时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人民群众也高度信任和依靠党员干部,凡事盯着党员、看着干部。做领导干部理所当然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遇事要敢于担当,方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那份信任和期望。没有担当,何谈领导,何以率下?然而,在现实中,有不少干部存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问题。有的怕得罪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没有担当,就无法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无法当做真正的依靠。
  从党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来,无论是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还是在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无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还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攻坚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担当中奋力前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地提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政党的胸襟和气度。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样,才能一身正气,才能真正起到表率模范作用。
  四、有骨气——党员领导干部要看淡名利,无私无畏
  有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著名作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几句话来概括中华民族的这种骨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有骨气。中华民族也从不缺乏有骨气的人。古代如《礼记》中记载的那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齐国饥民,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的屈原,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近代如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的闻一多,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有骨气、讲骨气的优秀品质。
  有骨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秀品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许多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信仰,视死如归,展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方志敏同志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他回答道:“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窝似的住所。” “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他还在狱中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文章表达自己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一腔热忱。在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在与外国打交道过程中,也展现了自己凛然不容侵犯的民族尊严和铮铮铁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噩梦般的大饥饿,说不清有多少人倒毙在家中、田间和逃荒的路上。此时,美国提出:如果中国同意放弃它对邻国的军事政治压力,美方同意以长期和低息赊销的方式每年出售上千万吨小麦给中国,甚至可以给中国的穷人送救济包。不过,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中,中方仍然断然拒绝了美方的“好意”,并以幽默的口吻说:“如果美方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也愿意勒紧裤带援助一些大米和小麦。”美国代表顿现窘态,中国代表哈哈大笑。中国再一次展现了她的骨气。因此,有骨气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高贵品质,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讲骨气、有骨气。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丢掉了骨气,就很容易被各种利益所诱惑,进而走上犯罪道路。许多贪污腐化的领导干部无不都是丢掉了骨气、丧失了灵魂的人,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些人也必将被送上法律的审判台,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始终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同时,还应具备“四股气”,做到养静气、接地气、讲正气、有骨气。只有这样,才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不为困难所阻、不为权势所怯,才能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从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无愧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光荣称号。(陈宏程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纪委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组组长)